close

  孩子們在果筐堆成的課桌上上課。
  中秋,團圓夜,成都師範學院中文系的副教授伯先思索著怎樣給一群孩子寫信。他牽掛的孩子們,藏在名山縣萬古鄉山林里。
  與那裡的孩子們打交道,這是第五個年頭。2010年暑假起,伯先帶領著一支又一支志願者隊伍,走進這座小山村,把牛棚收拾出來當教室,兩個果筐一疊再鋪上五六面從舊傢具上拆下的門板當課桌,果筐倒立當板凳,創造了“果筐學堂”。
  一次偶然牛棚里辦“果筐學堂”
  5年前的夏天,萬古鄉被伯先一家子攪動得盪起了層層漣漪。當年,他的女兒歸歸正在讀大一。暑假,歸歸到鄉下幫媽媽看管果園,閑時找來幾個孩子,教他們英語、繪畫,幹得熱火朝天。
  “爸爸,我在獼猴桃園裡支教,可他們沒有畫紙和畫筆,你能不能幫忙帶點兒過來?”女兒的電話,讓伯先興奮起來。
  “女兒居然為我鋪好了路。”伯先說,他趕緊買好東西,駕車朝萬古鄉駛去。父女一會師,他就與女兒鑽在一堆商量如何把支教這個事情做好。他倆將果園一間牛棚收拾出來當教室,兩個果筐一疊再鋪上五六面從舊傢具上拆下的門板當課桌,果筐倒立當板凳,這就成了“果筐學堂”。
  伯先和女兒確定了“果筐學堂”的幾大原則:無償,不交學費,學習文具由學堂提供;自願,學生自願,老師也自願;互補,學校開學,這裡停課,學校放假,這裡開課;開放,不設定教學大綱,不教授已有課程,不重覆應試教育。
  特殊教學開菜市孩子摘菜定價
  今年回成都,伯先帶回了13個檔案袋,裡面裝著幾十名孩子的檔案。為何要為孩子們建檔案?伯先說,這是為了讓每一個志願者來之前就熟悉每一個孩子。“即使志願者走了,我們也要把這種關愛與關懷持續下去。”伯先說,他要求志願者要給孩子們寫信,並要求孩子們回信。這一來二去,對孩子們來說,既是一種情感的交流,也是一種寫作的煅練。
  伯先喜歡把自己的教學理念揉進“果筐學堂”里。
  今年夏天,他還開了個果筐超市。讓孩子們採摘自己家裡吃不完的菜,理整齊後,製作一份蔬菜介紹,為自己的菜撰寫廣告語、標價,賣給志願者們。吃不完的菜,供大家野炊時使用。  (原標題:副教授辦“果筐學堂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23fjiv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